鞠洪亮:讓自媒體成為稅務機關的“發言人”
稅收宣傳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堅持內容和形式一齊抓。當前,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微載體”非常普遍,稅收宣傳要穩扎其間,充分發揮它們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交互性強的優勢。
以官網、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集文字、圖片、聲音和影像等為一體,它的出現為稅收宣傳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傳播成本低、傳播速度快和交互性強的特點。要增強稅收宣傳工作的效果,必須利用好自媒體的特點。
根據2015年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三十五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中國網民已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7.9%。2015年,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地稅局開展了一次稅收宣傳工作的調查活動。調查中,共發放調查問卷4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019份。在反饋的調查問卷中,14.98%的納稅人認為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宣傳效果不大,超七成(74.99%)的納稅人更愿意通過官方微博或微信,了解稅務動態和稅收政策。
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是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一大優勢,但這樣的優勢也帶來一定的弊端。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周期短,稅收宣傳達到的只是短期的效果,稅收宣傳極易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沒,不能深入人心。調查顯示,29.56%的納稅人建議稅收宣傳工作需要注重長期性、持久性。
稅務機關要根據每個時期稅收工作的重點,針對性地、階段性地安排宣傳內容,努力使各方稅收宣傳形成合力,達到宣傳目的。同時,在立足自媒體平臺后要加強后期推廣,將做實宣傳內容與做優宣傳平臺結合起來,讓自媒體平臺成為稅收宣傳的主載體,讓自媒體平臺成為稅務機關的“發言人”。
信息海量成為自媒體時代的一大優勢,但也帶來了許多不便。在自媒體時代下,稅收宣傳更多地注重了“量”,對于“質”的要求卻無法保障。調查中,企業納稅人認為要開展分類宣傳,建議稅務機關要注重個性宣傳,將現有納稅人根據涉稅業務分類,分主體、分類型舉辦稅收講座、推送政策信息。自然人納稅人更關注與自身相關的涉稅業務,小微企業更關注稅收優惠政策的充分享受,中型企業更關注涉稅風險的規避,大型企業更關注稅務機關的納稅服務情況。
要增強稅收宣傳的效果,改進宣傳重點是關鍵。國家稅務總局提出,稅收宣傳應該“基于納稅人需求”。如果稅收宣傳的內容不能吸引納稅人的眼球,宣傳的內容再充實、宣傳形式再豐富,其宣傳的實效也會大打折扣。因此,稅收宣傳的重點是“納稅人的需求”,稅務機關應該從納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及時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圍繞他們的實際需求,確定宣傳內容,切實關注他們的個性需求,幫助納稅人深入透徹解讀國家相關的稅收政策法規,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只要納稅人看到了“亮點”自然而然就會關注和了解。
自媒體時代下,信息泛濫,稅收宣傳不僅內容要深刻有見解,對納稅人有真正幫助,還要通過公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宣傳形式來擴大傳播和影響范圍,便于公眾對國家相關稅收政策有深入的理解,但其過程不是呆板地灌輸信息,而是運用簡單明了、易于接受和動心入腦的形式深入淺出地講解,所以稅收宣傳必須強化創新意識,單一的形式無法滿足各類受眾的需求。在問及最希望稅務機關以何種形式推送稅收政策時,60.68%的納稅人希望以圖解、視頻等形式去解析稅收政策,這樣的方式通俗易懂。
筆者認為,稅收宣傳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堅持內容和形式一齊抓。當前,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微載體”非常普遍,稅收宣傳要穩扎其間,充分發揮它們覆蓋面廣、穿透力強的優勢。還要把握受眾“淺閱讀”特點。大部分受眾習慣以感官認識從眾多的內容中選擇有興趣的來閱讀,即“淺閱讀”。開展稅收宣傳必須重視這一特性,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活潑生動的風格,把宣傳內容做活,讓納稅人易于理解接受。稅務機關還可以依托自媒體的平臺積極打造以微電影、微視頻、微課堂和微資訊等為內容的稅收宣傳“微品牌”。

您現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