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財政部聯合九大部委正式印發了《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應用指南》。這是繼今年7月1日《基本準則》發布后,配套出臺的首份重磅操作細則!
《應用指南》對《基本準則》中的八大關鍵難點進行了深入闡釋和細化,包括:價值鏈的范圍如何確定?
1、如何理解并披露可持續信息與財務報表的關聯?
2、誰是可持續信息的“基本使用者”?
3、如何進行科學的重要性評估?
4、如何運用相稱性原則減輕企業負擔?
5、如何定量或定性地披露可持續風險的財務影響?
6、如何評估企業戰略對可持續風險的韌性?
7、如何區分并披露可持續影響信息?
這份指南為企業,尤其是財務和ESG從業人員,提供了從“為什么披露”到“具體怎么披露”的清晰路徑,是中國ESG信息披露走向標準化、規范化的又一里程碑。
一、《應用指南》八大亮點與企業實踐關鍵
1、價值鏈:范圍可“相稱”,動態需評估《應用指南》承認獲取價值鏈(尤其是上下游)信息的挑戰,允許企業根據“相稱性原則”,合理確定披露范圍,無需“大而全”。但同時要求企業在業務模式、價值鏈或可持續議題發生重大變化時,必須重新評估。
2、信息關聯:ESG與財務必須“同頻共振”《應用指南》強調可持續信息必須與財務報表信息及年報中的其他信息建立強關聯。這不僅要求數據勾稽,更要求敘述性信息的邏輯一致,共同揭示ESG投入如何轉化為財務績效和長期競爭力。
3、明確使用者:投資者與債權人是“基本盤”再次明確投資者和債權人是可持續信息的“基本使用者”,披露的核心目的是服務于他們的投資與信貸決策。同時,也兼顧了政府、業務伙伴、社會伙伴等其他利益相關方的信息需求。
4、重要性評估:提供“四步法”標準化流程
這是《應用指南》最具操作性的部分之一!它為企業提供了清晰的重要性評估“四步法”流程:
步驟一:確定初步議題清單(分析戰略、對標行業、識別利益相關方)。
步驟二:評估可持續風險與機遇的重要性(評估發生可能性和財務影響)。
步驟三:評估可持續影響的重要性(評估規模、范圍、可能性和不可補救性)。
步驟四:整合結果,編制報告,并動態管理。
5、相稱性原則:中小企業的“減壓閥”《應用指南》明確,企業可使用“報告日合理且有依據的信息”,且無須付出過度成本或努力即可獲得。這意味著中小企業可以采用估算、行業基準等方法,不必追求極致精確,所采用的方法也應與自身的技能、能力和資源相稱。
6、財務影響披露:當期與預期并重,定量與定性結合企業必須披露可持續風險與機遇對當期和預期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影響。如果無法提供定量信息,必須充分說明原因,并提供詳盡的定性描述。這直接關系到投資者對企業未來價值的判斷。
7、韌性評估:推薦使用“情景分析”要求企業披露其戰略和業務模式對可持續風險的韌性(即適應和調整的能力)。并推薦使用情景分析這一工具,通過“五步法”來模擬在不同未來情境下的表現。
8、可持續影響:滿足更廣泛利益相關方的期待除了面向投資者和債權人的“風險與機遇”信息,企業還需披露其活動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產生的實際或潛在影響(即可持續影響),以滿足政府、社區等更廣泛利益相關方的期望。